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为什么国内造不出高精度车床,这些都是硬伤

为什么国内造不出高精度车床,这些都是硬伤
更新时间:2018-07-26      阅读:4218
  为什么国内造不出高精度车床,这些都是硬伤
  01、工人培养不起
  举个简单的例子,大家现在热衷的MBA学费有多少,我不清楚,咱们算上有30万吧(觉得算少了告诉我一下),培养八级钳工耗资就不止这个数,而且时间也相对要长的多。8级钳工就算完事了么?时不时得还得去进修,另外还要经常给他一下高难度的工作(小工厂根本培养不起),不然手会生疏的(在这方面不比外科医生省心),受益见效慢,你培养出一个高水平工人,每个5-8年根本办不到,再说,你把它培养起来,他又会怎么样呢?会不会安安心心在你这里呆下去,这也都很难说,这是的很多工厂不愿意化资金去培养工人。
  02、市场杠杆的调节
  其次就是市场经济这个杠杆来决定的,产业和市场变化中国需要发展,本身消费能力有限,除了一些国防战略意义的产品,市场并不需要高精度,高质量的产品。
  江浙的五金,工具,拼的是低成本,而不是高质量,高精度,不管消费者需要的是不是高质量,起码整个产业是完整的,是发展迅猛的,后结果就是做“歪货”的老板都开上了豪车,而研发高精度机械机床的工程师都转行了。道理很简单,在中国,人口众多,一块钱一把的螺丝刀轻松卖一百把,一百块一把的螺丝刀可能真的一把卖不出去,大家都要吃饭养家的好吧,靠国家战略?财政支持?这种体制下还能靠精度!
  03、基础材料达不到标准
  说一万道一千,基础材料差这个做机械的都知道。偶然看到有人说中国台湾,上银导轨,之前有个所在公司的螺丝都是全进口的,更别说skf轴承那些,到底有啥区别?
  同等牌号的铬钒钢内六角扳手,国产的M4的一个星期断一把,螺钉顶多拆10次定滑了,而进口的可以用十年,拆一百次不会有一点毛刺。这个要说起来,大家可以去看看日本神户钢铁的报道,人家虽然数据造假,但人家为汽车等造的特种钢铁,别说中国,其他发达国家,工业强国也造不出来。中国的材料离其他国家相差依旧很远,更别提跟级别的差别了。
  没有这个精力去造机床
  在举个简单的例子,以卧式铣床的刀具轨为例,就是一根圆柱形的空心棒子,然而,想把他造出来的工艺有哪些呢?先是原材料选材,,探伤,应力试验...(国内为了节约成本,很多都将这一步省了),这一步就得将近两个月,还不一定能用。接下来,粗加工,半精工,这些简单,大约20天左右就行了(国内一般只加工外表面,内表面只粗加工,德国一般都要加工,为了保持应力形变相同)。然后热处理,再次半精工,这就比较麻烦,大约要一个月。然后扔到户外存放,消除内应力(国内一班将这一部省去,用热处理来消除)。大约放一年。接下来就是工作的重心了,我们还以德国为例,这是加工一根圆柱梁需要的工人数为一名工程师,两名技师,3-5名工人(国内大约是刚拿到8级钳工证的人),这一段也非常耗时间,大约要半年(包括精加工和表面处理,以及修配)。这样,一台机器造下来至少要两年多的时间(整机装配完后要在外场放置一年,消除装配应力,这个和国内是一样的)。
  这样下来,除非是大规模企业,小企业根本负担不起这样的开支和时间。我们国家也不愿意花这样多的时间在这方面,所以高精度的机床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(当时他还不是大的制约因素)。不过现在机械工业作为国家工业的基石已经成为薄弱的一环,各方面已经开始不断重视机械工业的发展。估计不久应该能有较大的进展。
  这个行业留不住人才,或者说人才太少。如果机械行业的工资能有金融、IT行业的一半,也不至于机械专业的毕业生,毕业就转行。之前我们大学里那些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,班里绝大多数男生都是因为对机械感兴趣才报的这个专业。但毕业后,有转行进银行的,考公务员的,做码农的……就是没有一个从事纯机械相关的,工资太低,连自己都养不活。
电话 询价

产品目录